close

課後感想:重設你的大腦設定

 

十一月五日當天,除了紙筆我就只帶了我自個兒走進工作室,意思是,我沒有做任何心理準備,完全是腦袋空空地前來上課──作為學生,我好像越來越懶洋洋,而擺在大木桌上的講義,更是讓我理所當然地進入小學生狀態──太好了,不用忙著寫筆記,只管放鬆心情,相信老師的帶領就夠了。

 

第一個環節是由sanlove帶領的「拉腦波」。我很奇怪自己居然沒有垂涎三尺──  凡是能夠促進大腦進化的,都讓我想立刻把手伸出去,說:「越快越好!」(參考狗狗把前掌搭在人類手心的動作)。現在想想,保持冷靜的主因是「懶洋洋地專注」;我急於在拉腦波的過程中取得最大進展,所以對其他事件採取最小注意力,即使同學好心地提醒我「速度再慢一點比較好」,那一縷稍微探出的注意力也是一閃而回(估計比蛇吐信更快速),連「謝謝」都來不及說一聲。

 

拉完腦波,sanlove邀請同學們分享心得,而聽到有人表示智慧眼感應到能量的灌注,我內心不免小小的羨慕了一下(太用力羨慕會變成嫉妒),再小小的後悔前晚看影片看到飽才去睡,一睜眼就到了該準備出門的時間,以致於沒有充分地打個坐再出發。

 

接下來是禮聰老師向大家介紹REBT。透過一個家常的例子,禮聰老師用最鮮活的方式詮釋了REBT的概念,讓我這個徹底的門外漢迅速進入(基本)狀況。從男女接收訊息的模式差異,到高標準思維牽動(激化)情緒反應,都還算十分容易理解,但是從理解到實際運用,這當中的空白該如何填補,我仍是毫無頭緒。

 

午休當中的小插曲,讓我得到一個機會印證片刻前聽到的「合理期待之後的不合理要求」。有位同學走到我身邊說道:「我跟你講一件事,你不要生氣。」我很困惑地答應了──當下我已經知道自己做了不合理的承諾,只是來不及修正我那習慣式的回應。

 

同學向我表達意見的方式是另一個問題,但尚未陳述意見就要求聽者「不生氣」顯然是不合理的,而我沒搞清楚狀況就承諾不生氣,也是不理智的;萬一我真的生氣了,怒氣將會由於不當壓抑而加倍。

 

午後的第一段課程是期待已久的音療。興許是上午拉腦波的功效,這回我不必特意克制胡思亂想的習慣,零星浮現的思緒就自動地飄出大腦,沒有干擾這場洗滌盛宴。

 

在進行REBT的技巧練習之前,禮聰老師讓大家檢視「十大不合理信念」。我一看見那十條信念就立刻、完全知道它們不合理,但詭異的是,當我情緒低落時,我會任由它們盤據我的大腦──看來我首先需要瞭解與同理的對象是我自己。

 

REBT的對話練習是採分組方式進行,組員分別扮演陳述者同理者以及觀察者。這段練習對我來講是駕輕就熟的,因為過去常有機會進行這類「精緻的詮釋」,只不過從前即使「完成」了詮釋,結果也並不理想──陳述者口服心不服,認為一切僅是口才較勁,而此番課堂演練,就幾乎沒有類似的情緒反彈。

 

儘管「臨時助教」額外地分享了「回答不等於回應」的概念,我仍然不禁要納悶,究竟差別在什麼地方?是因為我(故意)忽略了第一個(也是最重要的)步驟──先把心情的部分處理好,才導致「挑斥技巧」被指為「純粹在玩文字遊戲」嗎?

 

我將上述疑問提出,禮聰老師於是補充了一個概念:


如果沒有先讓對方的心情得到紓緩,這個過程會變得像在逼供,而不是討論。


禮聰老師一語驚醒夢中人──我差點忘了我原來挺樂於逼供的(這是個認真的玩笑)。

 

REBT與同理心,無論聽講起來是難是易,「示範」與「演練」都是學習當中最關鍵的材料,思及此,我更加感謝三位老師透過工作坊,提供每位追求心靈成長的人得到書本所無法提供的實質幫助。

 

重設你的大腦設定──這堂課被我當作是同理心功課的暖身了,我從中意識到,以往企圖只靠邏輯挑斥辯證(自以為是的)真理,純屬我的偷懶與妄想  ──


沒搞清楚對方的思維與情緒模式就想達成溝通效果,其結果往往如同盲目地開上逆向車道,然後怪人家狂按喇叭。

 

小天 2011/11/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nlove1989 的頭像
    Sanlove1989

    神聖的療癒力量

    Sanlove1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